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2

歲末

Image
時間過得也太快了點,等我發現的時候,竟然就快要達成想吃尾牙的心願了。 今天難得早點走路去接小貝,第一次兩人一起散步回去(之前小子都要抱抱,但他已經16Kg了!)或許會成為人生中最幸福的剎那之一吧......突然間,有這種感覺。 認真想想今年倒底是由哪些事情組合成的呢? FB可能幫你列出今年年度20大事件,我則看著自己的月曆本,回想這一年是用烘焙、醫院、新同事、出差環島...這些關鍵字串連起來的。雖然期間的苦痛也不少,但整體回想起來,很豐富也很幸福。 或許現在不是自己最滿意的時候,或許仍然還在找尋一點方向,或許眼前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或許有些東西一點一滴在消逝,或許那些事情悄悄轉變成另一種形式......不過我越來越清楚,自己總要接受那些不完美,然後心底某一塊角落變得更為柔軟而堅定。 於是,似乎逐漸敢面對前方的不確定了,也許智慧就是這麼回事吧,人總能從崩壞裡尋找到希望,重生的力道會一點一滴復甦過來。相信明年會更好的信念,是專屬於人類信念的力量。 赫然覺得我已經和地球融為一體了呢,就在世界末日之前,來預約隔日的重生吧。

我以為

Image
從來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都在很自由的地方工作。 直到我來到這裡,看到一些非常官腔的email、開會中的交鋒,或者不可思議的邏輯來做事。才知道原來我這麼叛逆,那麼率直。 最近才體認到,原來我一直都很忠於自己的喜好在選工作,沒有勉強的成份。 也知道老闆或者同事都不能選擇,基於隨緣卻也很真誠待人處世。 但好像還是哪邊出了些參差。 慢慢地,隱約感覺自己在追尋一種變動而飄渺的東西的感知......原來也不過是一種幻象。 這一年我一直在問自己:我到底在追尋什麼? 一種自由、一款步調、一樣心態、一份歸屬...... 也不過是換一口空氣,就算溫度有些落差,但以為能夠吸一口深一點的空氣。 唉,還是沒辦法啊。

個人意見之待人處世指南

一直以來都在追蹤"個人意見"的blog(可能我比較喜歡毒舌一點的筆法吧),所以前一陣子在書店順手帶了一本。 結果真是拍案叫絕,大快我心!實在太好笑了,書中談了:親疏遠近、自處、購物與人生、難以回答的問題、有關身分地位、工作、內在、外表,以及七宗罪(個人覺得這一段是為了湊字數,不夠精采),來擷取幾段分享一下囉。 關於混沌: "如果你上班的八小時中有五個小時很痛苦、三小時很混沌; 下班不是睡覺的八小時中有五個小時很開心,三個小時還是很混沌(沒辦法,我覺得感覺混沌是生而為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就算是一個很幸福的人了。要在工作裡面找快樂,就像要從津津蘆筍汁裡找蘆筍一樣,是天真而不大可能成功的事情,因為工作的目的不是快樂...."(p.126) 所以當我老闆在演奇怪的戲碼時,我會自動轉到另一個頻道去,放空... 關於自欺: 自欺是一種生存機制,在面對太冷酷的現實時,不自欺一點,戴上玫瑰色的眼鏡,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太難承受..."愛自己"也是自欺的一種,所有的"要好好愛自己",其實就是包裝得比較好的自私。如果能夠承認自己的自私,那麼生活會簡單許多,但很多人總要把自己想像成比實際更好的人,因而產生許多痛苦和壓力(p.44)。 好喜歡這種坦白到底的素直,人要是能坦然面對一些缺點、接受它,真的比較能紓壓,也不會莫名其妙遷怒給其他人。 關於網購: 網路購物就沒有被店員認出的風險,可以每天上去看。起床看一次,睡前看一次,確定尺寸還在,才能安心做當天該做的事。然後有一天,你打開email,發現已經下了折扣!五折!你飛奔到那個網站,但你的尺寸已經沒有了。某個跟你一樣,品味絕佳,而且徹夜沒睡的人把它帶走了,之前三個月的跟蹤觀察付諸流水。人生!(p.55) 只是純粹覺得這種描述好戲劇性,有一陣子迷上網拍的時候也是這樣,發現被標走的時候覺得好悔恨啊... 關於裝熟: 對有些人來說,裝熟識他們的職業要求,好比計程車司機。搭到裡面有煙味的車已經覺得夠倒楣了,想不到下次再搭別臺,車裡竟然沒有冷氣,本以為沒冷氣室搭計程車的低點了,想不到下次又遇到話很多的司機....我跟他說我很累不想講話,他依然故我,而且開得更狠。下車時我想我後座的椅墊都被我摳破了吧。以為這就是低點了嗎?不是。

我能有的任性

Image
人總有很低潮的時候。 那天我一邊刷著小貝的牙齒,一邊留著淚,同時進行地好像在流汗一樣自然。因為身體已經累到極點,心中模糊沒有界線的煩躁蔓延,但日常生活的責任一樣都不能少,所以我能有的任性,也不過是任由眼淚一直流而已。 在某個程度來說,上天是很公平的。有時候我會很無聊地拿a和b或c來比較:請問誰能同時兼顧兩種身分,還能保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或優雅的氣質?這簡直像是想要兼顧家庭事業的女強人回客戶的email寫道:"我現在在生小孩,晚點回信給你"一樣瘋狂,我完全能理解這種想要兼顧的心情,可能有一點完美主義,其實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想要保有原來的自己。 有些人會把這種年紀的心情歸類為中年危機。我倒覺得是一種大人對自己年輕的回顧與回到純真的原點。如果失去自己對生活的樂趣,只剩下責任或維生,自己也會討厭自己吧? 所以,當我拿起粉紅色包包走在街上,還是相當抬頭挺胸。雖然被笑這樣很幼稚、被懷疑是沒有好好過高中生活,現在算是彌補心裡吧?隨著年紀越大包袱越多,我突然意識到:或許這是這輩子用的最後一個粉紅色包...(有這麼嚴重嗎?)所以為什麼不好好珍惜現在呢? 大家到底是怎麼看待自己的30代?人生的30年代就只有現在,就算有家庭有小孩...仍不想扮演那個傳統的角色、要這麼犧牲沒有自己。這或許能解釋現在年輕族群不想結婚生子的心情? 我能有的任性,也不過如此。我沒有大人的堅強,只想保有年輕的靈魂。

Easy go

Image
有朋友看到我上個月的發文,以為我做了很easy的工作,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的。 其實我很清楚這是為了度過某一種"與自己過不去"的難關,不論我現在在哪裡,我想那種心情應該都會差不多。現在近乎一種自虐式的方式,用非常壓縮時間的方式在生活。 上班、帶小孩、運動、上課、看日劇....完全填滿生活,每天走路都在跑步,好像明星在趕通告行程,連睡覺都不太夠。儘管每天體力都用到沒電似的,相當勞碌命,可是沒辦法,我還是喜歡這樣的生活。 月亮雙子的我很愛分析,心裡有很多model。比如說:希望我35歲的時候像E一樣年輕,40歲的時候能像R那樣跟一群小自己 10歲的人一起聽搖滾樂,60歲的時候可以和H一樣做出驚人的瑜伽動作......或許我在和未來的自己預約吧,所以才被"2020"這樣聽起來有眼前瞻性的字眼給騙進這家公司,哈。 不過我倒是相信每個人到一個地方待一段時間,必定有某些隱藏的任務。或許是要認識某人、被某些觀念震撼、或幫某人牽線讓他認識誰、也許被傷害或傷害誰。誰都不知道下一步是怎麼回事,這才構成了有趣的人生。 記得前三年在捷運站旁的7-11碰到以前的同事,認真想想那竟然是10年前認識的人,但我們的緣份也僅只於此;相較另一個我第一個工作的同事,到現在還保持很好的友誼,有時想想,人與人的緣份絕對是有一定的定數吧,所以越懂得"不強求"這道理,該是你的就是你的。 我也不確定大富翁這回要把我吹到哪,但我肯定現在的我超級勇敢、大聲說話,這也是個異數耶。

閒聊辦公室文化

Image
由於最近去新公司了,這次回鍋到"台式辦公室",突然很有感觸,所以想來談一下辦公室文化氣氛。由於小菲素行不良,待過台式、歐系、日系各種外商公司,認真想想其實真的差很多啊! 說真的,做媒體的最喜歡歐系(或美式)公司,辦公室色系多又漂亮(就像大家對Google那種公司一樣的open)感覺自由、辦公室裡到處都是LCD螢幕,連午餐吃飯都可以光明正大看新聞...(我們是搞媒體的,當然要隨時看啊!)同事非常活潑、總是有新東西可以分享,奇怪的習慣是平常聊天一定要穿插一些英文(這可能也是廣告人的習慣),不然沒有圈內的fu啊。(這種習慣要是在台式辦公室裡發生,保證會被人家說做作、自以為高尚、假外商...) 至於日系的辦公室氣氛很不同,安靜有禮,但也有種共同監視的意味。就算是行銷部門也是稍嫌安靜地工作,一樣是開放式辦公室、沒有高OA,但視野廣闊到60個人的辦公室裡最邊邊A的一舉一動另一邊的B都看得到,所以日劇裡那種誰做了怪怪的事,其他人全部回過頭來看他這種畫面.....真的一點都不奇怪。 小菲待過日系辦公室一陣子,發現同事非常注意表面的禮貌,上班絕不聊天(閒聊一兩句都沒有),好像誰和誰完全沒有私交一樣,其實都下班後私下討論(這大概是下班喝酒的文化吧)。這點我實在蠻不習慣的,因為這樣兩面人的作法實在有點辛苦,而且為了一種保有隱私的尊重,就算知道也因為不能碰觸,所以要假裝不知道。或許只管上班、完全不想與人交際的人,會覺得這樣很好吧,不過或許哪天會踩到地雷?比如你沒發現誰和誰比較親近,但後來你冒犯了重要人物... 台式辦公室當然沒有歐式的明朗活潑,也沒有日式的氣派,茶水間很小、辦公室很一般甚至有點像學校有些制式的意味。但精采的地方在人,同事間真的是很close,大家會一起吃飯、團購、了解你家人或男友的近況、甚至連你家狗狗、小孩怎樣都瞭若指掌....感覺真的很像一家人啊(大家是來工作還是交朋友的啊?)有時候會覺得同事間在討論誰和誰的感情路多艱辛這種事,實在八卦到極點很不想加入...但,這大概就是台灣人的熱情(雞婆)性格所致吧。猜想日本人或歐洲人,應該都蠻不能接受這種侵犯隱私的生活方式吧。 也沒有好或不好,總之台式辦公室的生活...好像有種回到高中女生生活似的,少了點獨立自由,不過人的單純熱情還是很令人安心啊(因為我也是純正台灣人吧)。

我想用力的擁抱你

Image
這個月份對我來說充滿著太陽與凱龍主題--關於我開心臟手術的爸爸,還有我童年的回憶。 占星學裡的凱龍是個受傷的醫者,有不死之身卻不能痊癒傷口的半人馬,他能治療別人卻無法完全治療自己(很悲情吧)。凡人都有失去、受傷、需要療癒之處,但唯有釋放痛苦才能得到悲憫心,進而獲得重生的力量。 菲爸是個冷靜沉默的雙魚座,這回他決定開刀的勇氣,讓我們全家都學會各自的功課:妹妹因此正視長年的胃病、媽媽反而變成最樂觀面對的人,而長年在外地的我藉此在病床前和他談心。 或許是因為養了個男孩,從小貝出生後我每天都要抱抱他,我相信人與人肌膚的接觸能傳遞愛的安全感(更何況小男孩長大後就不想要媽媽抱了,要趁機多抱一點啊)。儘管我們爸媽長輩們是不慣於肢體表達的,但這一回,我心裡悄悄提醒自己要"找機會"實踐一下。 所以從手術房移到加護病房後,看到全身都還插滿管子的菲爸,初甦醒卻充滿痛苦的表情,我握著他的手說:"最辛苦的就是現在,會越來越好的",我不確定他有沒有聽到,但紮實地用觸覺傳遞,或許反而比較直接?爾後每日去看他,見到他越來越有元氣,就算菲爸穿著厚厚的彈性襪,女兒我還是不時"順手"摸一下,問一下傷口狀況(內斂的雙魚爸爸似乎有感受到獅子女兒的熱情?哈)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已經60幾歲躺在病床上時,我會很樂意我孩子這樣吃我豆腐吧。當我皮膚有些皺皺的、還有散亂的老人斑、可能還散發出老化的氣息,但那個青春的孩子還願意碰觸我的身體,或許,就能因此獲得一些力量,正如我年輕時抱著這孩子所充滿的愛。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用力的擁抱你",我心底其實是這麼說的。不過我知道爸媽那一代對這種方式會很害羞吧,所以讓我用這樣迂迴的方式傳遞吧。開了心臟手術的菲爸彷彿也給我新的檢視人生角度,肉體會痛會受傷,但你也能透過身體傳遞超越肉體的力量,那就是凱龍的精神。

金盞花大酒店--人生的終點仍不放棄愛

Image
大概是"金盞花大酒店"的預告片剪得太有趣了,與"黑影家族"PK時還是選擇了它。有朋友戲稱這部電影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老人版,以外景部分來看確實挺貼切的,我是因為想藉此"神遊"一下印度,想看看七個退休老人能變出什麼花樣? 就劇本內容來說確實很有趣,很像是英式小說調配了印度寶來塢,老人們對於人生最後時光的幻夢,想寄託在前殖民地的土地上延續帝國的榮耀與地位,幻滅卻教他們融入當地隨波逐流的人生觀,拋掉過去的舊習,重新開始找新的步伐,到哪裡都能跳出自己的舞步。 其中很令人鼓舞的主題,是關於愛。這些老人就算是踏上人生的最後旅途,都還是希望找尋愛,至少達成一種對自己人生的坦白與和解。讓我想起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相較於港片一樣拍老人題材的"桃姐",中國人覺得最棒的晚年是子孫奉養,被孩子棄養是人生的不幸;但"金盞花大酒店"裡的老人們並不覺得自己養老是孩子的責任,甚至不想和孩子們一起居住,積極地去尋求快樂,哪怕要離開自己的國土。或者說中國社會很重視土星的價值,而西方社會著重的是天王星式的自由與自主性。 劇中很多令人深省的句子。最令人動容的是 Tom Wilkinson  飾演的 法官,回到故鄉尋找同志愛人,愛人在東方社會的”妻子”又面臨怎樣的危機,令人省思何謂真愛。套一句印度年輕人不斷出現的名句:"凡事都會迎刃而解的,如果還沒有轉好,那一定是因為還沒到終點",雖然有些過於樂觀,但何不暫且先抱著這樣的信念,純真能擊退心計啊! 還有一個聯想。全球化生活之下,未來養老或許真如片中美妙的廣告:養老也可以選則物美價廉的國家進行。尤其不久之後老人議題是不可迴避的社會問題,”養老外包”在未來二十年搞不好會大流行喔~

人類學家媽媽的小記錄

Image
我坦承這篇文章未免也拖了太久才寫,現在的小貝不只能口出短句,有時唏哩呼嚕一大串很令人嚇一跳啊。 作為一個母親,我常覺得自己像是個文化人類學家,很愛觀察小傢伙。平日就很愛看教育學或心理學的書,還有一個活生生的小人兒供我觀察,內心常常偷偷在記一點筆記,這大概是一種完成我幼年時想當生物學家的最佳實踐吧。 盧小貝第一個認得的字竟然是ball,很妙吧。因為打從盧小貝5個月能坐在我腿上之後,我就每天翻Eric Carle活撥色彩的插畫給小傢伙看,由於嬰兒搖椅上有一顆球,正好和插畫裡一樣,所以我老是比著球跟他說:ball !也不管他懂或不懂,反正有什麼就告訴他,直到1歲5個月的某天,我提到ball這個字,會走路的小傢伙竟然快步走到搖籃前比著球,告訴我:球在這兒呢!我嚇了好大一跳,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他其實懂得我在說什麼!所以人類的語言真的是先從聽開始的,先聽懂才會說話。 另外一個奇妙的發現,是小孩2歲就有分類邏輯的概念。平常我將外帶的糖、奶精、番茄醬等小包裝累積收納在一個罐子裡,很自然地某一天變成小貝的新奇玩具。這種稀鬆平常的東西對baby來說可是好玩得很,某日我順便告訴他這罐東西有哪三種,當成玩具一樣分類給他看。令人驚訝的是,兩歲的盧小貝就在眼前把糖包、奶精、番茄醬一一分成三堆,相當驕傲地看著他完美的分類(他是分類控),這點也震驚了人類學家媽媽:雖然他還不會說完整的一個句子,但這時候的baby已經有邏輯概念了! 小孩的聯想力也是另我覺得很奇妙的一點。比如家裡牆上掛西班牙聖家堂的明信片,對小貝來說是很熟悉的畫面,但剛開始小貝卻會指著聖家堂說:"長頸鹿!"起初我摸不著頭緒,後來仔細想想,聖家堂一棟棟高聳的尖塔確實和長頸鹿的長脖子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點也讓人覺得拍案叫絕,除了語言之外,小傢伙還有很多細微的人類進展啊。 小貝2歲5個月學習小檔案: 1.會認26個英文字母、1~9數字、會數到20(這大概是2歲時的狀況),2歲2個月的時候會說"坐計程車回家"這樣的句子,而現在會造句:"展展坐阿伯車車!"(顯然不是事實,只是想把學會的詞拿來造句子)。 2.會哼很多首兒歌(因為我老是在他吃飯時唱兒歌),唱部分英文歌詞(這是YouTube的視聽教學結果),把小星星的歌詞用小蜜蜂的曲來唱

理想的兒子

Image
不要緊張啊,這是2012年春季的日劇,對於我這樣有一個兒子的媽媽來說,其實看起來蠻有感觸的。 是的,養一個兒子和扶養一個女兒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女兒在自己成為母親之後,就比較能理解身為母親的辛苦,但兒子不會,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女兒比較孝順。劇中的媽媽海單親養大孩子大地,把他培養成自己"理想的兒子",從小灌輸他媽媽是多麼辛苦養大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內心暗自希望大地長大後給媽媽買個房子。乍聽之下是不是有點耳熟?所謂母愛也是有自利的成分在,誰敢說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要是在晚年棄養自己時,一點都不會生氣或難過? 大地奇怪的一點,正如他的口頭禪:"我沒有戀母情結,我只是最喜歡媽媽而已!"雖然劇中的情節是很極端,兒子幾乎就是所謂媽媽"理想的兒子"愛著媽媽,而母親幾乎是把兒子當成戀人一般會小拌嘴、賭氣、嫉妒等,有時候看著會覺得這對母子真是怪怪的啊。不過或許就是這樣極端的設定,反而能集中在不同的親子問題上,逼迫觀眾去思考。隨著兒子成長與獨立,每一次都會有新的轉變,媽媽會反思自己:"我會因為這樣而少愛他一點嗎?"" 如果我希望他是理想中的兒子,那我是他理想中的媽媽嗎?"幾乎像是戀愛時的煩惱,編劇野島伸司喜歡挑戰禁忌的風格,總是想帶給觀眾一些強烈的思想衝擊,這回倒是調和的還不錯。 如果母子倆這樣"廝守"下去何嘗不好?劇中海在最後一集裡點出了身為母親終須跨出的那一步,在婚禮上對兒子說:"真不可思議,不久之前,我還對你這種小狗般的忠誠感到非常高興....但你還要一直撒嬌到什麼時候?給我成長一點!"最經典的,還是媽媽內心真正的掙扎與自問:"我做到了嗎?還是沒做到?剛才,我真的從孩子那裡畢業了,成為真正的母親了嗎?" 母親不是天生的,是學習來的啊。妳怎麼有辦法第一眼就愛上那個剛出生的小傢伙?母親之所以愛上了自己的孩子,是因為那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正如愛情一樣,付出了感情啊。做母親難的不是一直替孩子做各種事情,而是願意放手讓他獨立一搏,這才是挑戰自己的成長啊。 問我想不想要這樣理想的兒子呢...雖然這樣被愛著的媽媽,心裡還是有一絲絲開心的,不過,為了另一個女人著想(就是所謂的媳婦啦)...我看還是算了吧!正如編劇戲謔地寫進:&qu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Peter, good job!

Image
在書店偶然間拾起這本書,沒想到意外好看。 50歲的Peter來談自己確立志向的過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或許特別的是他老爸巴菲特吧),尤其他也不是成為什麼能改變世界的人物,到底我們能從這本書獲得些什麼? 沒有特權者特別的教育方式,也沒有公子哥紙醉金迷的內幕可窺看,但Peter有令人激賞的價值觀和真誠的勇氣,直指一些主流的迷思,能這樣理直氣壯的背後,因為他自己就是那個走出一條小徑的拓荒者。就這點來說,我想巴菲特應該會因這樣的兒子而自豪。 關於父母的期許與找出自我天賦的過程,其實是兩種人生價值觀的角力戰。看到作者回憶年輕時對"父母期許"那個隱形訊息,以及年輕人投奔熱情自由之間的矛盾,特別有感觸。我自己在高中時就很清楚我不要走父親期望的路線,寧可背上"以後不要後悔"的警告也拒填任何商科志願,雖然念大傳的自己後來也沒有成就什麼事業,但我無愧於自己的心。因為我很清楚,如果勉強自己去念不喜歡的科系,我只會不快樂地活下去。 然而,尋找自己的志向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有些人把模糊的志向莫名其妙寄託給下一代,甚至有些人根本沒想過自己需要尋找,就過完了一生。這個過程之中需要經歷無數次自我交戰與價值取捨,有些既有的"優勢"在路程上反而成為障礙,讓人缺乏選擇的機會。這樣弔詭的議題,在書中常常出現讓人省思,比如: 我不是因藉由貫徹自己的意志,反而是藉由放棄自己的意志,才找到自己的路。 當我們面臨重大選擇時,必須問問自己:這到底是自己真心想做的,還是因為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我也曾經好幾次站在志向的十字路口猶疑過,有時候會質疑自己有沒有那方面的天賦,但實際上決定能否勝出其實是持久的熱情。正如Peter所言: 人生的志向是很奧妙神祕的,很少有人能一次就命中目標,難免都會心生疑惑或判斷錯誤。 融合不同時期的經歷之後,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能力和特質,那個背後不斷驅使自己要進步或修正的動力,正是自我追尋的課題、人生最重要的動力, 就像希臘神話裡 奧德賽在特洛伊戰後漂流海上十年才得以回家,重點就在這漂流的過程啊。 還有另一個對於"許願"的詮釋,在當今社會上很難得有人留意這一點。大家都希望"心想事成",但其實人真的要當心自己許了什麼願,因為有時候那會變成一個災難的開始。 許願潛藏很多種形式

旅行即景

Image
冬夜 那次因為一個人旅行,所以有很多坐吧台的機會。 要不是因為外面零度的氣溫,對於尋找表參道巷弄裡的まい泉有點失去耐心,八點過後並沒有很多客人,第一次坐吧台有點緊張,或許會有(用日文)對話的可能? 熱呼呼的煎茶一直貼心地滿著的,我滿足地細嚼著とんか つ,不經意看著眼前一直很忙碌收換甜味辛味沾醬料的中年女服務生,一直保持著優雅的笑顏,甚至留意到她刷了睫毛膏的眼瞼,不知為何突然覺得很美,意識到貼心專業的服務是處女座最值得驕傲的意義。 從裡面走一出個穿黑大衣的 客人,她說了句您好晚安,沒有刻意強調但聽得出來是熟識的客人,好眼熟啊,才察覺到似乎是日劇裡熟識的面孔。於是旁邊的客人也對他多看了幾眼,然後是一陣熱絡的問候聲。 這樣的冬夜裡,也是一種邂逅。 答案 第一天到這裡時竟然迷路了。轉角的銀行前隨便問了個男子,他非常好心地牽著自行車陪我找路,甚至走到日本橋才發現完全反方向,但還是非常有耐心地陪我找到目的地為止。扛著有些沈重的行李,我的步伐略微疲憊,夕陽在前方大樓間的空隙露出臉來,那個 corner是唯一我沒找過的方向,這算是直覺不佳,還是這就是自己的盲點呢。 這裡乾冷的天氣讓過敏的鼻子很不舒服,旅館旁的高架橋景色只當夜景欣賞。直到第三天早上,推開窗戶才赫然發現,眼前正是 Kao的大廈。突然間有種奇妙的感覺,或許這是一種平行時空下的療癒?或者,我們都太常忽略了身邊的事物,那樣日復一日漠視了身邊重要的線索,或許那樣急著到外面汲汲營營尋找些什麼,其實答案就在旁邊。 生命中的巧合,只有經歷過生命的茫然,才知道它的意義。 慢跑 早上我散步到普利司通美術館。 種滿銀杏的行道樹偶爾飄落幾片黃澄澄的葉子,霎時我以為我回到巴黎街頭,轉個彎好像就能接到石板小徑。迎面而來的是慢跑的男子,規律的步伐和沈重的呼吸從我耳邊經過。於是我幻想著酪梨壽司或村上春樹一樣也在同一個城市裡慢跑著,某個人煙稀少的清晨,從茅場町跑過日本橋到霞之關或者六本木赤坂...... 我這個旅人後來散步到人形町,望著偌大的人行道和路上有著細緻雕刻的下水道蓋,突然感嘆為何台北沒有這樣的街頭,讓我羨慕起紐約的行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