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05

《流言菲語》年終深呼吸

人彷彿需要年終來劃下逗點 思考接下來要用什麼語句書寫生活 每日的反省 對於被時間追趕的我們來說變成天方夜譚 但至少 年終是個好停頓點 管他要命的盤點或年終結算 在新的一年來臨之前 一定要給自己一點奢侈的深呼吸 仔細感受自己的身體 自己受傷的或欣慰的心靈 與身邊親朋好友的交流線是不是還在 不管未來一年有怎樣的挑戰等著自己 肺部都充滿了雄心面對的氧氣

《流言菲語》一個人去吃番茄鍋

脫離醫院日夜顛倒的第一天,那姐生日,我原本想約她去吃番茄鍋,卻還是不成。 有過那種經驗嗎?一直說要去哪邊卻一直去不成,因為工作因為太多飯局因為有的沒的,反正就是不能如願。然後心裡掛記著: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 那個一直未屢行的約定還在遙遠的彼端懸置著。不確定是因為變動的生活方式,還是心裡沒有那樣的決心給行動一股原動力。以為未來的生活還有很多機會,所以總是延遲現在需兌現的支票。 等到發現跳票的時候,自己已經在另一種生活裡忙地團團轉,或那個約定的人出國或結婚去了。 總覺得那個看似簡單卻一直沒做的事情延宕在那裡,像一個不祥的預兆,沒排解就沒法繼續些什麼似的。等了這麼久也不知要等到何時,所以,在這樣寒冷的冬日,我自己一個人去吃番茄鍋。

《Bricolage》Diaspora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是關於自己內心對家的那種流離失所的感覺。我沒有長期離開過台灣到國外,但是無論我在哪個城市裡,都像是個異鄉人。因為語言政策的環境,人對地域觀念的隔閡,以及心中不斷希望尋找的認同歸屬感。 我通常笑稱這是「個人歷史的悲劇」。很小的時候,我家從北部新竹客家村搬到中部彰化閩南區,剛進幼稚園的我總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語言,直到老師拎著我回家跟我媽說:「你家小孩怪怪的…」才發現我不會說國語和台語。但是,我的台語也沒有因此而熟練,因為中部的小學規定學生不准說方言,講一句台語要罰5塊錢。(或許中南部學校的教育政策和北部有5年的落差,根據我後來詢問同年紀的台北同學,他們說他們沒遇過這種事)我沒有跟上我妹妹那個年代,當他們回新竹念高中時,已經有母語教學的課程,所以很遺憾地,我的客家話至今還是說得零零落落的。 直到上大學到台北唸書,才知道就算一樣是閩南人之間也是有心理”地理區隔”。比如在彰女教地理的老師會說:「我走在東區路上感覺自己好像是外星人。」從中南部北上唸書的同學,總覺得台北小孩比較現實。同樣地,如果沿用中南部小孩的想法,藉由到同學家住一晚來增進友誼,對住台北的同學來說其實會帶來困擾。我也碰過台北長大的同學問我:「你們新竹市有沒有麥當勞?會不會塞車?」這樣的問題,令人哭笑不得。 大一的時候我家又搬回新竹,但在寒暑假時我老是往中部跑,畢竟彰化才是我內心認同的故鄉,我熟識的同學都是中部人。矛盾的是一個在新竹出生卻被禁止進而遺忘記母語、在彰化成長卻不太會說台語的我,對”回家”卻有些陌生。正如媽媽所說:「搬到這裡都十年了,還是常夢到彰化的街道」。對我而言,令我魂牽夢縈的是那個有著日式房子和櫻花的小巷,踩著腳踏車一小時就逛完彰化市的純樸小鎮。我透過和高中同學的接觸去追尋、接近心理的故鄉。在台北唸書,只有寒暑假回新竹的我,對新竹這個原本的故鄉卻很陌生。漸漸地,彰化的事物、街道記憶慢慢地陳舊,高中同學的共同話題逐漸錯開,而我再也回不去了。 雖然這麼形容有點誇張,後來我學會一種四海為家的態度,變色龍式適應的模式。正如許多住在台北市的居民一樣,外來人口這麼多誰也不管你打哪來。我像游牧民族式的幾乎每半年、一年就搬家,彷彿變化才是常態。我很羨慕能夠在某個地方碰到像國中、小同學等的經驗,那代表人和地域還有某些關係,不論人離開這裡有多久,終究還是回來了。

《流言菲語》秋後的自言自語

最近的季節變得有些錯亂 十一月還穿著夏天的衣服 很像是被吞噬的冬季 我就靠著那幾件殘餘未收的短袖 輪替過著這延長的秋天 生活就在交替著兩份PT work度過 時而提醒自己還是無業遊民 夜裡會突然清醒而嗅到焦慮的味道 很自然地看大量的電視劇或電影 好像可以和裡面的人物對話而感到自在 回到家裡發現家人也沈浸在港劇或日劇裡 突然理解這是一種現代式溝通 或許比沒有傳媒時期的人們來得迂迴一點 也可能是一種現代的安全感 這樣的長假不知道有多久 對Over Time的警報變得沒啥反應 我的室友沒有會彈鋼琴的瀨名 也沒有可以聊天的宗一郎 只有把秋天當冬天過 等待下一個春季

《流言菲語》到處不存在的我

說來奇怪,我從沒看過村上龍的作品,但"到處存在的場所,到處不存在的我"一書卻吸引了我。 日常生活裡的理所當然讓人忘記思考與自覺,人際往來的規範只留下疲憊和焦慮不安。張蕙惠提到伊比鳩魯說的:"疾病的根源在容器本身",就是人自己本身。村上龍談各種場所:便利超商、居酒屋、公園、KTV、喜宴會場、車站前等等,談場所與人的關係,如同Marc Auge以Non-Places相對於Places,現代社會太多這種看似讓人安心卻令人抽離主體的場所,擴大了人本身的問題。 我還沒完全看完這本書,但光是"車站前"一篇就讓我想提筆,或許是因為我也常觀察流浪漢,甚至喜歡流浪漢的電影(像:新橋戀人),這篇小說巧妙地把流浪漢的無場所,和老是繭居在家的男人形成一種對比,不,應該說是本質相似才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正承受這樣的焦慮而窩在家裡。 如果找尋不同類型的工作,不如說是一種自我放逐的行為,儘管在一般人眼中這才叫彈性與圓融。只選一條路走的人可以說他堅持,也可以說他頑固,全看成敗與否。性格絕對是很大的影響力,有一個家庭幸福、工作也高昇的朋友聽到我畢業求職,跟我說:"我覺得我一事無成",我擔心她希望一切完美而憂慮,但另一個朋友卻提醒我:"這句話是講給妳聽的!"這就是我性格的弱點。 人就算成為規範下的受害者,卻仍可以逃脫場所的專制,因為限制自己的是恐懼,那個在光源下被放大卻不存在的影子。所有想要超越限制的努力,都將鼓舞人心。

《流言菲語》特映會的一週

特映會的一週 評「地獄新娘」與「星星少年」 當我收到上個月信用卡帳單的時候,只有欲哭無淚的感覺,就連百貨公司下三折都無法打動我的購物心情。窮人有窮人的生活方法,所以最近我成了政大書城的常客,是那種進去一個下午把一本書看完卻從不買書的奧客。不時,我也出入幾家圖書館,上午可能在政大圖書館打工印資料,下午在市圖看雜誌或閒書(不過最近的閒書延伸到奇怪的地方,比如我從不看的那些行銷或管理書籍)。 有朋友很質疑為什麼我可以這麼不慌不忙地找工作,可見不是很缺錢吧?當然不是這樣,我連打兩份工的計畫都想過,怎麼會不缺錢?在衡量時間成本之後做出:如果不能開源只好節流的結論(唉,其實是年紀大了人容易累的關係)。 用看電影來塞滿空暇時間倒是種不錯的選擇,至少不會胡思亂想。這次終於和BBS上一個老是賣特映會電影票的傢伙,做成一筆划算的交易。所以我去看了「提姆波頓之地獄新娘」,一來我真的很愛提姆波頓的奇幻風格(作品如:「大智若魚」),二來我太欣賞老愛接怪片的強尼戴普,他們的合作我當然不能錯過。 想也知道這兩個怪腳合作的作品不同凡響,竟然把驚聳片和喜劇片無釐頭的對白結合地天衣無縫,跟好萊塢那種倒人胃口的老套公式路線不同。整部片雖然不致於讓我捧腹大笑,至少教人出乎意表。有趣的是人對於死亡、地獄這樣負面的領域所知是多麼貧乏負面,提姆波頓卻為我們描繪出幽暗中可能的溫馨。所以當枯顱頭唱歌跳舞甚至浮上人間地面之時,觀眾已經脫離一般對死亡的刻板印象心情隨之歡欣。 或許最近結婚的人多,加上想結婚卻不從願的人也多,使我看此片之時特別有感觸。片中倒楣鬼新郎維特的忠厚老實,只因儀式的不熟練被解讀成所謂”沒有準備好結婚的心理狀態”,正好提醒了多數人在結婚時過於著重儀式的盲點。而地獄新娘的單純癡情組合,讓我想起對愛過於執著而作繭自縛的案例,唯有放下才是真愛,自由是自己給的。最後的結局我還小感動了一下(就是滴下一滴同情淚啦!)。 看完這部片隔天,我便收到主子送我的「星星少年」特映會電影票,這可是我在動物園打工一年來第一次的福利。可能是因為看此片之前先從主子那裡得知劇情,所以失去不少意外的樂趣,不過我在最後還是掉了兩行淚,畢竟飾演媽媽角色的常盤貴子,把那種為時已晚的悲傷演得入木三分。 片中特別的地方是藉由描述訓象的故事,來詮釋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讓人啞口無

《流言菲語》無頭蒼蠅的心得

現在,我得用快轉的方式來說明我度過的八月。整個八月,我很像毫無定性的小孩到處亂跑,月初瘋狂看起妹妹為我燒的「浪漫滿屋」和「皇太子的初戀」(至於這兩部韓劇的心得得另闢一個版面再書寫),然後月中去了一趟日本關西,回來後不怎麼積極地投了幾封履歷,卻有市調公司找我去面試,為此我還K了幾天的SPSS和統計(望著胖虎給我們的手排紀錄,我突然覺得很像剛學代數的國中生),心想萬一問起專業問題一定要對答如流,免得丟師大人的臉。 實際上,原來是我想得太可怕了。面試相當順利,我也感覺到對方對我非常滿意,但我感覺很像是做完一場很棒的表演。這是一份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不只靜態的研究,藉由主持或發表,個人亦有表現機會。 然而,踏出大廈,我開始疑惑: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我確實可以將這種研究精神延續當成工作,但是我內心那種拒絕從商的潔癖病又犯了。尤其當對方告訴我:「以後報告要用圖表或power point的方式呈現,不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時,我彷彿有種被囚禁的感覺,如果我不能透過文字去表達,彷彿教我變成啞吧。 不過,市場法則是這樣,這不是藝術創作大賽,規則不是自己定的。 隨後,我內心的那個堅持理想的聲音越來越大,開始想出種種理由去打壓接受這份工作的理智。所以,當對方通知我錄取時,我卻劈頭向對方說:「請讓我再考慮一下。」 回到新竹之後,我聽到幾位親友給我的各種建議,幾乎讓我喪失判斷的能力。究竟我是怎麼了?面對內心同時兩種不同的聲音,我變得無法抉擇。一來希望能學以致用,也相信自己能拼出一點成績;但另一方面,而內在的我理想潔癖病很嚴重,這讓我裹足不前。 後來我用最糟糕的方式去拒絕對方,感覺上很像是我耍了對方一頓。雖然我好像證明了什麼,實際上內心並不好受。不論是詢問意見的作法,或是事後的表達,我意識到這近乎是過於在意別人的感受而淹沒自己。這很不像我。 於是我理解,這是我為了他人對我的社會期待,而勉強自己去扮演不適合個性的自我,下了舞台還脫離不了情境,不停詢問他人:我演得好嗎?因為內心沒有站穩的基準點,所以沒有勇氣。 上演這樣快速來去的一齣劇,最後我只能把它歸諸於年近29的我,土星行運到我主要的內行星,喚醒成人該有的社會責任,想有點挑戰或轉變。然而,或許我就是喜歡輕鬆步調、愛看電影電視劇小說,咬點文字過著沒什麼志氣的生活,那種女強人的面具實在不適合我。 這隻無頭蒼蠅放棄事業的動機,卻選擇三宮海王的夢幻傳播。

《流言菲語》夏季的出走

延遲享樂主義者享受等待之後的快感 對我來說卻不太真實 生命總是有太多意外 我不想計畫它 直覺會帶我到該去的地方 不論結果如何 光是過程就已足夠 總在走第一步時就先想好第二步 這個夏季我不想這樣疲憊 打算讓意外的出走引領我 或許有其它的可能

《流言菲語》等待之間

颱風、牙痛以及口試 7/17晚上 莫名的牙痛 發腫的右下顎 很像奈良美智畫中得腮腺炎的小孩 我第一次這麼認真看電視新聞 祈禱颱風不要來 7/18上午10點 很像是被外星人抽掉的時間 我幻想在另一個空間裡原有的行進 實際上的我在房間先看完日本京都的旅遊書 再晃到希臘的那一本 看到義大利時我差點把"藝術的故事"翻出來複習 完全沒有要發表的緊張感覺 或許這是一件好事 7/19早上11點25分 我在703教室獲知口試結果 雖然前一天的海棠颱風延後了口試時間 卻沒打亂人的興致 實屬萬幸 經過等待的凌遲之後 快樂地有點不真實 7/19下午3點55分 從印度加哩慶功宴後降溫 小心翼翼從85度C端回一杯給自己犒賞的咖啡 在電腦前打字聊天 很另類冷靜的開心法 MSN上用"颱風、牙痛、口試,回歸感恩的心"宣告 只有兩個人讀懂 真有意思 還是很感謝我的夢幻組合 我這才意識到原來這讓我有了自己的創作 產出或等待的過程雖然琢磨地令人焦急 然而 快樂在痛苦之後格外鮮明
Image
Love river Posted by Picasa

《流言菲語》My orange days

Image
orange days Posted by Picasa 現在才在看「orange days」大概會被笑是後期跟隨者吧,但是去年風潮正盛的時候我沒跟到前5集的「進度」,反讓我想保持戲劇的完整感,先保留不看。雖然跟著電視播出的我還沒看完,但不知為什麼讓我聯想到大學時看日劇的回憶。 這麼說起來很多時期日劇還真是時間的分水嶺標記,猶記得我看「愛情白皮書」時,那年夏天我從彰化隻身到台北唸書,在我北上前我和三個死黨在員林同學家裡過大學新鮮人的暑假,看著「愛情白皮書」的我們幻想著大學生活的憧憬與期待,聽到那首主題曲總讓我想起當時。如果說「orange days」是七年級的大學生日劇版,那麼「愛情白皮書」大概算是六年級生的版本吧! 現在看著 orange days想起過去清澀而發亮的青春,似乎有點感嘆老學生的意味。大學時像日劇裡那樣一群死黨的時光已成為記憶,人事全非。尤其一旦進入職場工作幾年後,會察覺到還有連絡的同學會慢慢減少,人生所遇見的人能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暫,以前那個要當永遠朋友的誓言慢慢變成童話。儘管如此,我份外珍惜相遇,更學會懂得情感的放下,並接受人會隨著時間改變的事實。畢竟這些情感,當初都是真的,不是嗎?

《流言菲語》無題

偶然間聽到國小同學的消息 我和她的緣分非常奇妙 國小一年級時是最好的朋友 那時我們還一樣高 她常來我家玩芭比娃娃 我去她家看漢聲全集故事書 國中時我又和她重逢了 她在感動之餘還寫了一封"情書"給我 (這是超脫世俗的定義,也就是充滿情感的一封信) 這時她已經高到170以上 而我卻戴著矯正器錯失長高的時間 不過隨著升學、分班 高中聯考後我們又在第一女中成為同學 然後上大學我搬家、到台北唸書又再度失聯 消息來源談到她這幾年去找老師學畫 最近要出國念設計了 這簡直就是我四年前想做的事情 但我後來還是選擇了第二志願 榮格的共時性現象這樣發生在我身上 對她的欣慰與反映自己的遺憾 喚起我童年塗鴉的午後 在慵懶的陽光下一起做的夢

《Bricolage》卡通配音,很要緊!

Image
The Simpsons Posted by Picasa 最近看到東風的「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以國語配音播出,高興之餘還有點感觸。其實我還蠻愛這個美國長青級卡通的,但我對於那個荷馬以「凸仔頭」而瑪姬用「九層塔」(台語)稱呼實在是有點意見,雖然譯名從角色外形聯想,但是好像在這裡大作文章反而搶了角色性格的風采。荷馬和核電廠員工操著台語可能是個賣點,不過家庭裡調皮的霸子缺乏生氣,小大人的麗莎沒有那種氣質,頓時讓這部卡通失色不少。 配音確實是門大學問,採取的翻譯與口音若能結合當地風俗與原有文本的含意,相得益彰便相當成功。一般說來卡通配音由於語言翻譯上會有文化背景的差異,6年前風靡一時的卡通「南方四賤客」(South Park)的配音,恐怕還得加上國情文化不同的翻譯問題,算難度很高的。光是譯名凱子(Kyle)、阿尼(Kenny)、阿ㄆ一ㄚˇ(Eric)、屎蛋(Stan)就算貼切,加上他們耍賤招口出髒話的氣質過於獨特,將美國俚語轉化成台語口語似乎也不是那麼拗口,內容改譯成當時台灣的相關時事,看得叫人拍案叫絕。 卡通配音成功的甚至與角色融合成為固定的特色。像「櫻桃小丸子」裡,讓人記憶深刻的便是祖孫兩人組:有點大舌頭的小丸子與耍白癡的爺爺,之後儘管換了配音員還是不脫這種風格。還有像「我們這一家」裡出名的花媽,她的台灣國語令人覺得熟悉又可愛,讓人忘記劇中的花媽其實是日本人,而原本講日文的花媽聲音也沒這麼有趣。這名配音員後來還因此聲名大噪,電視台還為了迷們幫她開個記者會。不過有一天我媽竟然點出這名配音就是日劇「冷暖人間」某角色的配音,頓時讓我有種好笑的錯亂感… 話說回來,大概沒有人像我這麼無聊在注意卡通的配音,不過看在這麼多美國、英國名人都愛客串卡通配音的份上,我的碎碎念應該還有點道理吧!

《Bricolage》寫論文

Image
韻律的思考活動 身為一個研究生,除了論文正本以外,大概沒什麼人會想寫「番外篇」這種東西吧。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想寫一點關於產出論文的過程與心得,可以說是論文的幕後花絮吧(雖然我的正文還沒推出…)。 我覺得寫論文的我像王家衛這樣的導演。我拿王家衛當作比喻不是覺得自己厲害,而是因為他拍片的風格,尤其是質性研究的彈性與曖昧,在拍攝過程時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劇情怎麼發展都有改變的可能。沒有固定的劇本雖然恐怖,卻也讓演員有發揮的空間。這是既有趣也危險的風格,有趣的是拍片導演必需把握範圍中的自由空間,請誰來演、是否限制演員的表演空間、要拍攝什麼等,每次都需要省思。危險的是導演若太沈溺在某個環節,忘記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太執著於故事的某個點上,都會是一場災難。 有一部關於拍片的紀錄片「救命啊!唐吉柯德!」令我印象相當深刻。根本就是一部拍片的災難史,雖然這部片導演想出完美的主角組合、做出逼真的道具,但是中途遇到主角過世、拍片的沙漠場景遇到大雨使先前拍攝的景觀完全變樣,道具還慘遭淹水…倒楣到無以復加。身為一個研究者遇到怎樣的變數,都還不至於因為寫本論文弄到傾家蕩產,但是種種變化在研究過程中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比方說受訪者本來答應受訪卻突然搞消失;約好受訪者訪談頂多2小時,後來他欲罷不能講到天黑;你想再找這位訪談者補問,卻發現他手機、工作什麼都換了,好像在地球上消失般;以為錄音沒問題回家卻發現檔案壞掉;或者撰寫過程中就是怎麼都找不到某訪談裡的某一段對話… Raining Cats and Frogs Posted by Picasa 不過用拍片來比喻寫論文,又太樂觀了點。因為電影是多人集體合作的結晶,論文卻是一個人在寫。這樣看起來稍嫌寂寞了點,但是想想參與研究的受訪者、去過的地方,訪談所共享的時間與心得,研究者自己經歷過這些特有的經驗,也算是一種「集體合作」。不過,由於後續的剪接、後製特效都要自己來,所以如果沒有一套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論是何時面對小挫折都會被恐懼放大成大怪獸。 自己安排適合自己的循環與韻律是首要的工作。不但是建立一種安全感,也是一種持續的動力。如小循環的每日生活作息,也有大循環如本月逐字稿完成如何歸類分析等。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奇怪,我把轉成逐字稿當成一種「休息」(因為這無聊的工作不太耗費心智,而且聽的過程中我又笑了一次…),這段時間我會安排自己唸一些與論文

《流言菲語》研究生之怪現狀

論文纏身,研究生之怪現狀 1.發展第二專長,大概10個研究生裡6個會這樣做,另外4個不是要趕著畢業就是跑去工作了。聽過的第二專長有:學語言如日文法文、運動如國標瑜珈、看電視如日劇或棒球賽、玩Game如俄羅斯方塊或線上遊戲。 2.待在電腦前的時間超久,不過很不幸地大部分在娛樂,不少人有一個網路巡迴圈:從BBS、同學的Blog或相簿、網路小遊戲全部循過一遍,大概一個下午就過去了。 3.作息不正常變正常。(幸好我是因為一直在工作而維持正常作息…)多數研究生是下午才醒著,到半夜最活躍,看MSN越晚越熱鬧就知道了。比較糟的情況是身體變差,最有可能是變蒼白或變胖,這是沒運動加上用吃來慰勞自己的結果。 4.非常害怕別人問到跟論文有關的事情,所以造成刻意與學校師長保持距離,過年看到親戚或朋友聚會時都想閃避,如果沒有其他戰友互相鼓勵,久而久之有點自閉。

《流言菲語》為貓熊取名字

Image
panda Posted by Picasa 話說前天在動物園整理書櫃之時,竟然接到一個奇怪的任務: 就是要我接受大陸成都日報的採訪... 因為他們想知道台灣民眾想幫貓熊取什麼名字。 我被相中是因為我是辦公室裡面唯一的非正式職員,也就變成民眾了。 主子說:"妳比較客觀啦!我們每天都接觸動物的事情..." 我心想:'"我怎麼會客觀?我是新聞系加大傳所的學生, 記者想問什麼我都猜得出來..." 電話那頭字正腔圓的國語問我: "我們已經確定要送兩隻貓熊給台灣了, 請問您會想為它們取什麼名字呢?" 基於剛剛和主子的閒聊,我就回答她的答案: "就和和平平吧!"政治意味濃厚。 看來對方不是挺滿意的,沒吭聲。 後來又說能不能再請妳朋友接受採訪? 我到辦公室拉攏其他人,其中一位只好硬著頭皮充當民眾, 但沒想到他竟然把大家開玩笑的答案說出來了... "叫夜夜笙歌!公的叫夜夜母的叫笙歌...希望他們早點生小貓熊..." 我在旁邊忍著笑意,窮抱著書深怕笑倒。 但是看來對岸的人不懂這什麼意思,還得人家解釋: "就是我們台灣人稱那種每天晚上玩很晚不睡覺的人夜夜笙歌, 有著黑眼圈像貓熊一樣..." 如果我是記者,我真不知道這篇新聞稿該怎麼寫!

《流言菲語》小白搞錯的狀況篇

背景 其實從大陸回來已經快一個月了,由於被論文追殺的小菲在燃眉之急下,就把這事給暫擱一旁了。關於大陸廣東行的心得完全不在於有多好玩,而在於深感大陸人現實的特質和台灣旅遊業積習已久的弊病,回來之後我也就選擇性的遺忘了。 不過,我倒想把一些笑話寫出來大家笑笑,決定仿照「我們這一家」的老爸,來寫個「小白搞錯的狀況」篇。 小白搞錯的狀況一 場景: Shopping站裡無聊的妹子兩人,正在討論男生的身高多高才算高,於是她們打量旁邊的小白,看似有170但記憶中聽小菲講過好像沒有,眾說紛紜之下決定問他本人: 妹子:小白,你有170嗎? 小白:有啊有啊!(從口袋掏出人民幣)我看看…這邊有150… 妹子:…………(笑到不行) 小菲:她們不是在問你有沒有170元,是問你身高有170公分嗎… 小白:………… 小白搞錯的狀況二 場景: 園區內太陽底下,快乾掉的菲媽決定把飯店送的礦泉水打開來喝,但是怎麼都打不開,看到小白在旁邊,於是打算拿給年輕力壯的男生開開看。 菲媽:啊,小白你(遞出礦泉水)… 小白:(搖搖手)啊,菲媽,不用了,水,我有我有… 菲媽:(笑到不行)…我是想請你幫我開一下礦泉水….我打不開…. 小白:………

《Bricolage》媽媽與情人

Image
my mother and lover Posted by Picasa 兒子讓媽媽與情人這兩個原不相干的女人連上了關係,故事就從這裡開始。男人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會有婆媳問題?明明自己的媽媽和女友人都很好,為何相處就是會”卡住”?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同性讓這種檢視的標準變得不同:比方爸爸對男友的態度總是比媽媽兇的多,而媽媽對女友的挑剔好像在面試媳婦一樣。劇中與媽媽相依為命的兒子,絕對是個體貼女人的新好男人,卻常放心不下媽媽而讓女強人的女友晾在一邊。體貼女人是這男人的優點,卻也是最大的缺點,因為女友莫名地踏進了親情的禁區,只為了搶男人心中的第一順位。 劇中溫柔性格的母親與開朗傻大姊(有時很爆笑)的女友相遇後,沒有台灣劇惡婆媳的衝突,卻仍免不了女人微妙的感覺與互動,這種「因立場不同才有衝突」的描寫反而更為真實。劇中描寫了媽媽佔有兒子的矛盾感受與女友亟欲成為男人最需要的女人的渴望。也許戀母的兒子有著依底帕斯情節,但在媽媽的心中,兒子又未嘗不是她最後的情人,他的成長歷史她都清清楚楚,男人說過”保護媽媽”的責任感喚更起女人心裡那種被需要、獨佔的曖昧。 然而,此時兩個女人的戰爭變成愛情與親情的角力戰。媽媽或情人的吃味,在兒子眼中簡直不可思議,像火星與地球一樣無法比較般,這兩個女人卻很嚴肅看待。劇中以美空雲雀的歌,來談這種進或退的藝術: 「當你想贏的時候,就已經輸了…」 饒富意味的歌詞,一旦有了比較的心態,便是凸顯了自卑、懷疑與不安全感。其實情人或母親的立場各有優點,兩人卻急著為缺點辯駁。最後兩個女人選擇以退為進,形成了相當趣味的結果。 這種類似探討婆媳相處的戲劇,讓我想起另一部日劇「末子長男姐三人」(深津繪里、岡田淮一主演)。描述的是一個屋簷下女人們的生活點滴,一個媳婦要面對婆婆與三位大小姑還真的是恐怖的戰役,不過卻也因為”敵人眾多”而分散了注意力。「媽媽與情人」著眼在兩個女人上,彼此很清楚”搞定對方就對了”,也因為如此戰役煙硝味顯得特別濃厚。乍看劇名,會以為這齣日劇的重心在兒子阪口憲二身上,不過實際焦點卻出乎意外地落在母親身上。儘管這三個角色裡,最可憐的其實是凡事包容的女友,然而最後劇裡呈現女友也為人母、照顧小孩的心情,也暗示了這是身為母親所經歷的心理過程,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如果想知道獨子為何深愛著母親(劇中的:”將生我養我的母親列為最重要的人有錯嗎?”令人印象深刻…),或母親

《流言菲語》生日快樂

今天早上蘭兒的寶寶出生了 我第一次真實地有了當阿姨的感覺 還很認真地看起星盤來 真是個道道地地充滿活力的牡羊寶寶 同樣 今天也是網誌的一週年 雖然量產頗低 卻很慶幸我現在還持續寫著 儘管我總感覺blogger具有某種程度的自戀 不過看在網路科技嘉惠於眾人 不去用它實在可惜了生存於這個時代囉! 如果能讓讀者有一點共鳴 便是給blogger極大的動力了 不過 生日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從今天起地球上出現了一個新生命 我們為新生而慶賀 因新生的背後都經歷過一場苦痛 最後苦盡甘來

《Bricolage》東京灣景

Image
Tokyo Posted by Picasa 看完日劇「東京灣景」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才寫出”讀後心得”,關於這部日劇總體來說算是不錯的,但是讓我比較有感觸的不在它的劇情本身,而在於它透露出欲達成日韓融合的一種矛盾渴望。 劇情描述的是一個在日本長大的韓裔女子追求愛情的故事,除了血緣以外她幾乎是一個日本人,彷彿一種宿命般、如同她的母親,她愛上了一個日本男子,當然最大的衝突便是來自堅持韓國家庭本位的父親。其中的曲折之多,我就不在此敘述了,最後愛情的力量讓韓國女子與日本男子有情人終成眷屬,達成種族融合的美滿願望。比較特別的是,這部日劇不乏韓國明星的參與,花絮還強調許多日本電視台與韓國電視台的合作畫面,朴龍河好像外交大使一樣出沒在劇中;這部日劇相當巧妙地投射出韓國女子的精緻(仍堅持讓仲間由紀惠飾演上班族的韓國人)與日本男子的包容(儘管是粗獷的勞工日本人出身,卻擁有書法家的潛力),彷彿暗示著日本男性陽剛足以吸納韓國女性陰柔的可能。 不由得令人想到韓國在影視工業上的崛起,當韓國電影或韓劇在亞洲大放異彩,港星聲稱韓星精神得學習而港劇頗受威脅、連日本人都風靡韓國明星的當下,日劇身陷一種困境與壓力。韓劇依循日劇的都會、愛情題材,用韓國本土帥哥美女上演,外銷至亞洲的市場反應,證明了韓國影視工業的異軍突起。在「東京灣景」裡可以隱約感受到日本電視台的一股焦慮,企圖以融合的方式將韓國吸納進入日本的範圍,儘管韓劇本來就是挪用了日劇的模式拍攝,但日劇必須以這樣的方式來宣示影視的主權。 然而這種吸納不是首度的作法,從日劇「流轉的王妃」裡看到企圖對中國釋出的善意,不忘宣揚日本女子的美德;以「弄假成真」將香港藝人納進日劇範圍,反映出日本電視台對亞洲偶像風向的敏感度。因此,日劇的特色就在於將亞洲的一切流行文化轉化成”日本的”,由日本發言。 與其說「東京灣景」這部日劇表面上在倡導日韓融合,不如說是暗示了韓國學習了日本才得以有現在的成就,(劇中女主角就是在日本的社會中成長才能有所成就,這在韓國的社會裡怎麼可能發生?)儘管青出於藍,但畢竟是徒弟,日本影視帝國依然堅持其地位,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融合,而是潛藏的反撲。

《Bricolage》我們這一家

Image
Our family Posted by Picasa http://www.ettoday.com/ettv_tv/events/atashinchi/index.htm 自從過年回家後和妹妹一起看這部卡通就愛上了它 現在每天唯一會收看的電視節目...就是它 你可能覺得這跟櫻桃小玩子有什麼不同? 典型的一家四口 還沒有三代同堂不夠標準 再看那花媽的頭長的像翻車魚 還是張菲頭 橘子和柚子通常只有眼白沒啥眼神 但是他們一家人就是有夠爆笑 能夠讓我感到好笑的不只是主角花媽的台灣國語 而是她的"歐媽桑"性格簡直和媽媽如初一轍 (喔,媽,我對不起妳,出賣妳了...) 所以我和我妹在客廳一邊看電視一邊拍案叫絕 一致認為是媽媽的翻版 然後看到我媽在旁邊狐疑:我有這樣嗎? 也可能因為這是10年前的卡通 所以更讓人覺得其中母親與小孩的衝突有多麼貼近真實的家庭生活 青春期的小孩總覺得 在背後碎碎念、撿便宜、愛跟鄰居閒扯的媽媽非常丟臉 但是有時後又被她莫名其妙的熱心和慈悲心腸感動莫名 儘管卡通裡說的盡是一些日常生活裡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 然而家庭生活裡家人的每場對話 其實充滿了無止境的生活游擊戰 展現了人的性格與價值觀 在一個家庭裡的源於同卻出於異 看來更為巧妙 也許現代的家庭已經有別的面貌 不過我還是挺懷念這一種的 你看了就知道

《Bricolage》Shall we dance?

Image
shall we dance? 對於一個已組家庭、長年過著規律生活的上班族來說,後來變成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活在地球上幾十年,我們都知道,對於該做的事情很清楚,身邊所應該付出愛的人也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食物、討厭什麼昆蟲等等,但是,有什麼是能真正燃起你內心的熱情呢? 所以”美國約翰”不只因為窗邊女人的身影而走進舞蹈教室,而是聽到那乾渴的心對他呼喚救命。某些時候,人生需要一點改變,拋掉那些長期為了應付生活的理所當然與冷漠盔甲!但跨出這一步不容易,因為社會對男人學跳舞的刻板印象:無非是為了把妹或自己女性化的嗜好。所以從一開始單純的好奇,而嘗試舞動肢體,解放了秩序綑綁的身軀,藉由身體的舒展發現自己的另一種可能。 shall we dance(Japane) 相較於日本原版的「我們來跳舞吧!」,美國版似乎帶著點不合宜的壓抑與道德成全。可以說在美國是不可能有這種故事發生的,人可以藉由多得眼花撩亂的運動、度假去解除自己的壓力,內心有怎樣的曖昧情愫仍可以勇敢追求。這確實是一個亞洲才有的故事,面對每天沈重的工作壓力,背負社會價值觀而失去突破的勇氣… 然而,正如「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裡隔壁的老人對艾蜜莉所說:「如果任憑機會流逝,漸漸地妳的心會變得乾枯易碎…」當你發現某個可以讓你開心的人或事,抓住那個能讓心自由的韻律吧!

《Bricolage》知識的轉變

Image
toro Posted by Picasa 近日小菲除了迷上網購以外偶爾加入團購, 還發現團購還有地區性的流行性-- 北部和中南部的上班族團購的內容 除了地區性的特色外,還有巧合的同質性。 沒有商店、售貨員或發票,我們一樣購物生活, 其中的樂趣不只是拿較低的價格而已, 也成為與身邊伙伴"團結"與嗑牙的理由。 這些消費看起來就像日常生活裡理所當然的活動, 但是透過這過程,平常都沒意識到的另一群"同好"才顯現出來。 為了抓住青春的尾巴,我最近開始鑽研起保養品來(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的道理) 記得某集"康熙來了"訪問大S美容大王的保養心得, 其內容不但細瑣繁複,令蔡康永搖頭嘆息,大S信誓旦旦地說: "這些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啊!" 我在電視機前的現場點頭如擣蒜,對照電視上的林林總總, 再看看自己稀少的瓶罐,真是望塵莫及。 就算我不是個要靠臉吃飯的人,但活在這種形象第一的時代, 論這些"生活知識"我還差得遠了。 再看看奇摩的"知識+"的興起,這顯示了後現代式的'冷知識' 已經不只存在於談笑玩樂的層次了, 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看似無關緊要,但用時方恨少的需要被喚醒。 背後的意義在於網路使用的生活化確實成為時代的趨勢, 一般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查報紙電視或圖書館,卻是上Yahoo、Google。 如果以為蘋果日報的色煽腥是吸引市場的主因,那麼就是太小看現代大眾了! 是長期以來報紙裡一直被貶低的'生活版'獲得重生, 生活品味、消費購物變成現代人最在意的知識。 可以說這是大眾對政治冷漠下的產物,也可以說是消費社會抬頭的世界, 大眾對公領域的關心轉到私領域發揚光大,你可能會笑:"那哪叫什麼知識啊!" 但是你看一窩蜂的電視政論節目變成"新聞挖挖挖"或"今晚哪裡有問題"的類型, 就知道有太多日常生活相關不知道的"小事",卻是大眾關心的大事。 並非小布爾喬亞運用當代的媒體讓知識瑣碎化, 不如說是知識範圍或定義的轉變, 這些每天輕易取用、拋棄、回收利用的知識,存在於言談卻於消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