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colage》寫論文

韻律的思考活動


身為一個研究生,除了論文正本以外,大概沒什麼人會想寫「番外篇」這種東西吧。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想寫一點關於產出論文的過程與心得,可以說是論文的幕後花絮吧(雖然我的正文還沒推出…)。


我覺得寫論文的我像王家衛這樣的導演。我拿王家衛當作比喻不是覺得自己厲害,而是因為他拍片的風格,尤其是質性研究的彈性與曖昧,在拍攝過程時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劇情怎麼發展都有改變的可能。沒有固定的劇本雖然恐怖,卻也讓演員有發揮的空間。這是既有趣也危險的風格,有趣的是拍片導演必需把握範圍中的自由空間,請誰來演、是否限制演員的表演空間、要拍攝什麼等,每次都需要省思。危險的是導演若太沈溺在某個環節,忘記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太執著於故事的某個點上,都會是一場災難。


有一部關於拍片的紀錄片「救命啊!唐吉柯德!」令我印象相當深刻。根本就是一部拍片的災難史,雖然這部片導演想出完美的主角組合、做出逼真的道具,但是中途遇到主角過世、拍片的沙漠場景遇到大雨使先前拍攝的景觀完全變樣,道具還慘遭淹水…倒楣到無以復加。身為一個研究者遇到怎樣的變數,都還不至於因為寫本論文弄到傾家蕩產,但是種種變化在研究過程中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比方說受訪者本來答應受訪卻突然搞消失;約好受訪者訪談頂多2小時,後來他欲罷不能講到天黑;你想再找這位訪談者補問,卻發現他手機、工作什麼都換了,好像在地球上消失般;以為錄音沒問題回家卻發現檔案壞掉;或者撰寫過程中就是怎麼都找不到某訪談裡的某一段對話…


Raining Cats and Frogs
Posted by Picasa

不過用拍片來比喻寫論文,又太樂觀了點。因為電影是多人集體合作的結晶,論文卻是一個人在寫。這樣看起來稍嫌寂寞了點,但是想想參與研究的受訪者、去過的地方,訪談所共享的時間與心得,研究者自己經歷過這些特有的經驗,也算是一種「集體合作」。不過,由於後續的剪接、後製特效都要自己來,所以如果沒有一套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論是何時面對小挫折都會被恐懼放大成大怪獸。

自己安排適合自己的循環與韻律是首要的工作。不但是建立一種安全感,也是一種持續的動力。如小循環的每日生活作息,也有大循環如本月逐字稿完成如何歸類分析等。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奇怪,我把轉成逐字稿當成一種「休息」(因為這無聊的工作不太耗費心智,而且聽的過程中我又笑了一次…),這段時間我會安排自己唸一些與論文不一定有關卻有興趣的書,(比方我在看愛倫迪波頓或村上春樹的書,其實本來想把論文寫得像他們的小說一樣的…)。可能因為之前在錄影帶店工作的關係,所以我每完成一部份目標(可能是某一章節),就給自己慰勞一下看一部電影或日劇,然後「狠狠墮落一天」…(不過要讓自己持續在「狀態裡」,因為一旦出來就要再熱身一陣子才能進入狀況。)我覺得研究與玩樂兼具,才符合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畢竟研究是一種心態,不是百米賽跑或倒數計時的益智遊戲,在時間壓力下硬擠出來的東西通常有點勉強。


其實保持研究的心態是需要一點自制力的,有時後今天就是一點東西都寫不出來,但卻不能因此把自己流放到「邊疆」太久,可能改看其他相關的書還會有點靈感,(不過也不能看太久,變成另一種迷路…),在此另外提一點,看完書最好作點筆記,需要用時不需重看一次,很快抓到重點。另外,除了每次觀察的現象做成筆記外,不同時期會有些新發現或想法把它紀錄下來是件很重要的事。有時回頭看記事本紀錄的心得,會激發出一些新想法、或是發現盲點。因此心得、思考也是種產出,在必要的時間它就發揮作用了。很像是一段段開始與結束的車廂組合成一串列車,閱讀、紀錄、思考並嘗試寫作,透過這種韻律把腦中的想法實際轉換成文字,自然就品嚐出這種思考與寫作交錯的趣味。


P.S.建議工具

一些基本防護措施和工具是一定要的。防護措施最主要的就是存檔。我聽過很悲慘的是參加畢業典禮,放在車上的筆記型電腦和裡面的論文檔案一起被竊;還有因為電腦中毒論文全部歸零的案例。所以我都奉行「狡兔三窟」政策:C槽、D槽、隨身碟,有時網路信箱也會存放,不然就印出紙張來,打字辛苦了點,但至少不用再寫一次。還有檔案的歸檔也很重要,我是依照撰寫時間順序編號成諸如050317表示了2005年3月17日所開始撰寫的版本(但不需幾天一個版本,不然會變成數字災難…而且這可以提醒自己這個版本到底寫了多久…)一看就知道撰寫的版本是那個時間的,有時後會想再去找之前版本的某段話,這樣便方便許多。至於有紙本的檔案也是按照論文需要分類,如:觀念的草稿(各式各式樣自己隨手記想法的紙張)、VCD與DVD科技、網路數位科技、社會制度、各類剪報…等。

另外,利用簡單、現有的電腦功能,諸如一邊寫論文時就先設好標題格式,並做成目錄連結,這樣在寫成100頁以上時較方便連結到某一頁。其他像參考書目,建議是在寫內文時就先寫好APA格式貼在最後面並寫好,以免日後找到天翻地覆。雖然之後文章可能會刪減,但運用編輯裡的尋找功能,用作者名尋找就能確定某個引用是否還存在,是很方便的檢查工具。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不變的東西

帶寶寶出國的媽媽懶人包

占星角度看二哥的離開,SHINee 成員的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