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05

《流言菲語》無題

偶然間聽到國小同學的消息 我和她的緣分非常奇妙 國小一年級時是最好的朋友 那時我們還一樣高 她常來我家玩芭比娃娃 我去她家看漢聲全集故事書 國中時我又和她重逢了 她在感動之餘還寫了一封"情書"給我 (這是超脫世俗的定義,也就是充滿情感的一封信) 這時她已經高到170以上 而我卻戴著矯正器錯失長高的時間 不過隨著升學、分班 高中聯考後我們又在第一女中成為同學 然後上大學我搬家、到台北唸書又再度失聯 消息來源談到她這幾年去找老師學畫 最近要出國念設計了 這簡直就是我四年前想做的事情 但我後來還是選擇了第二志願 榮格的共時性現象這樣發生在我身上 對她的欣慰與反映自己的遺憾 喚起我童年塗鴉的午後 在慵懶的陽光下一起做的夢

《Bricolage》卡通配音,很要緊!

Image
The Simpsons Posted by Picasa 最近看到東風的「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以國語配音播出,高興之餘還有點感觸。其實我還蠻愛這個美國長青級卡通的,但我對於那個荷馬以「凸仔頭」而瑪姬用「九層塔」(台語)稱呼實在是有點意見,雖然譯名從角色外形聯想,但是好像在這裡大作文章反而搶了角色性格的風采。荷馬和核電廠員工操著台語可能是個賣點,不過家庭裡調皮的霸子缺乏生氣,小大人的麗莎沒有那種氣質,頓時讓這部卡通失色不少。 配音確實是門大學問,採取的翻譯與口音若能結合當地風俗與原有文本的含意,相得益彰便相當成功。一般說來卡通配音由於語言翻譯上會有文化背景的差異,6年前風靡一時的卡通「南方四賤客」(South Park)的配音,恐怕還得加上國情文化不同的翻譯問題,算難度很高的。光是譯名凱子(Kyle)、阿尼(Kenny)、阿ㄆ一ㄚˇ(Eric)、屎蛋(Stan)就算貼切,加上他們耍賤招口出髒話的氣質過於獨特,將美國俚語轉化成台語口語似乎也不是那麼拗口,內容改譯成當時台灣的相關時事,看得叫人拍案叫絕。 卡通配音成功的甚至與角色融合成為固定的特色。像「櫻桃小丸子」裡,讓人記憶深刻的便是祖孫兩人組:有點大舌頭的小丸子與耍白癡的爺爺,之後儘管換了配音員還是不脫這種風格。還有像「我們這一家」裡出名的花媽,她的台灣國語令人覺得熟悉又可愛,讓人忘記劇中的花媽其實是日本人,而原本講日文的花媽聲音也沒這麼有趣。這名配音員後來還因此聲名大噪,電視台還為了迷們幫她開個記者會。不過有一天我媽竟然點出這名配音就是日劇「冷暖人間」某角色的配音,頓時讓我有種好笑的錯亂感… 話說回來,大概沒有人像我這麼無聊在注意卡通的配音,不過看在這麼多美國、英國名人都愛客串卡通配音的份上,我的碎碎念應該還有點道理吧!

《Bricolage》寫論文

Image
韻律的思考活動 身為一個研究生,除了論文正本以外,大概沒什麼人會想寫「番外篇」這種東西吧。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想寫一點關於產出論文的過程與心得,可以說是論文的幕後花絮吧(雖然我的正文還沒推出…)。 我覺得寫論文的我像王家衛這樣的導演。我拿王家衛當作比喻不是覺得自己厲害,而是因為他拍片的風格,尤其是質性研究的彈性與曖昧,在拍攝過程時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劇情怎麼發展都有改變的可能。沒有固定的劇本雖然恐怖,卻也讓演員有發揮的空間。這是既有趣也危險的風格,有趣的是拍片導演必需把握範圍中的自由空間,請誰來演、是否限制演員的表演空間、要拍攝什麼等,每次都需要省思。危險的是導演若太沈溺在某個環節,忘記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太執著於故事的某個點上,都會是一場災難。 有一部關於拍片的紀錄片「救命啊!唐吉柯德!」令我印象相當深刻。根本就是一部拍片的災難史,雖然這部片導演想出完美的主角組合、做出逼真的道具,但是中途遇到主角過世、拍片的沙漠場景遇到大雨使先前拍攝的景觀完全變樣,道具還慘遭淹水…倒楣到無以復加。身為一個研究者遇到怎樣的變數,都還不至於因為寫本論文弄到傾家蕩產,但是種種變化在研究過程中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比方說受訪者本來答應受訪卻突然搞消失;約好受訪者訪談頂多2小時,後來他欲罷不能講到天黑;你想再找這位訪談者補問,卻發現他手機、工作什麼都換了,好像在地球上消失般;以為錄音沒問題回家卻發現檔案壞掉;或者撰寫過程中就是怎麼都找不到某訪談裡的某一段對話… Raining Cats and Frogs Posted by Picasa 不過用拍片來比喻寫論文,又太樂觀了點。因為電影是多人集體合作的結晶,論文卻是一個人在寫。這樣看起來稍嫌寂寞了點,但是想想參與研究的受訪者、去過的地方,訪談所共享的時間與心得,研究者自己經歷過這些特有的經驗,也算是一種「集體合作」。不過,由於後續的剪接、後製特效都要自己來,所以如果沒有一套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論是何時面對小挫折都會被恐懼放大成大怪獸。 自己安排適合自己的循環與韻律是首要的工作。不但是建立一種安全感,也是一種持續的動力。如小循環的每日生活作息,也有大循環如本月逐字稿完成如何歸類分析等。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奇怪,我把轉成逐字稿當成一種「休息」(因為這無聊的工作不太耗費心智,而且聽的過程中我又笑了一次…),這段時間我會安排自己唸一些與論文

《流言菲語》研究生之怪現狀

論文纏身,研究生之怪現狀 1.發展第二專長,大概10個研究生裡6個會這樣做,另外4個不是要趕著畢業就是跑去工作了。聽過的第二專長有:學語言如日文法文、運動如國標瑜珈、看電視如日劇或棒球賽、玩Game如俄羅斯方塊或線上遊戲。 2.待在電腦前的時間超久,不過很不幸地大部分在娛樂,不少人有一個網路巡迴圈:從BBS、同學的Blog或相簿、網路小遊戲全部循過一遍,大概一個下午就過去了。 3.作息不正常變正常。(幸好我是因為一直在工作而維持正常作息…)多數研究生是下午才醒著,到半夜最活躍,看MSN越晚越熱鬧就知道了。比較糟的情況是身體變差,最有可能是變蒼白或變胖,這是沒運動加上用吃來慰勞自己的結果。 4.非常害怕別人問到跟論文有關的事情,所以造成刻意與學校師長保持距離,過年看到親戚或朋友聚會時都想閃避,如果沒有其他戰友互相鼓勵,久而久之有點自閉。

《流言菲語》為貓熊取名字

Image
panda Posted by Picasa 話說前天在動物園整理書櫃之時,竟然接到一個奇怪的任務: 就是要我接受大陸成都日報的採訪... 因為他們想知道台灣民眾想幫貓熊取什麼名字。 我被相中是因為我是辦公室裡面唯一的非正式職員,也就變成民眾了。 主子說:"妳比較客觀啦!我們每天都接觸動物的事情..." 我心想:'"我怎麼會客觀?我是新聞系加大傳所的學生, 記者想問什麼我都猜得出來..." 電話那頭字正腔圓的國語問我: "我們已經確定要送兩隻貓熊給台灣了, 請問您會想為它們取什麼名字呢?" 基於剛剛和主子的閒聊,我就回答她的答案: "就和和平平吧!"政治意味濃厚。 看來對方不是挺滿意的,沒吭聲。 後來又說能不能再請妳朋友接受採訪? 我到辦公室拉攏其他人,其中一位只好硬著頭皮充當民眾, 但沒想到他竟然把大家開玩笑的答案說出來了... "叫夜夜笙歌!公的叫夜夜母的叫笙歌...希望他們早點生小貓熊..." 我在旁邊忍著笑意,窮抱著書深怕笑倒。 但是看來對岸的人不懂這什麼意思,還得人家解釋: "就是我們台灣人稱那種每天晚上玩很晚不睡覺的人夜夜笙歌, 有著黑眼圈像貓熊一樣..." 如果我是記者,我真不知道這篇新聞稿該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