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Peter, good job!


在書店偶然間拾起這本書,沒想到意外好看。

50歲的Peter來談自己確立志向的過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或許特別的是他老爸巴菲特吧),尤其他也不是成為什麼能改變世界的人物,到底我們能從這本書獲得些什麼?

沒有特權者特別的教育方式,也沒有公子哥紙醉金迷的內幕可窺看,但Peter有令人激賞的價值觀和真誠的勇氣,直指一些主流的迷思,能這樣理直氣壯的背後,因為他自己就是那個走出一條小徑的拓荒者。就這點來說,我想巴菲特應該會因這樣的兒子而自豪。

關於父母的期許與找出自我天賦的過程,其實是兩種人生價值觀的角力戰。看到作者回憶年輕時對"父母期許"那個隱形訊息,以及年輕人投奔熱情自由之間的矛盾,特別有感觸。我自己在高中時就很清楚我不要走父親期望的路線,寧可背上"以後不要後悔"的警告也拒填任何商科志願,雖然念大傳的自己後來也沒有成就什麼事業,但我無愧於自己的心。因為我很清楚,如果勉強自己去念不喜歡的科系,我只會不快樂地活下去。

然而,尋找自己的志向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有些人把模糊的志向莫名其妙寄託給下一代,甚至有些人根本沒想過自己需要尋找,就過完了一生。這個過程之中需要經歷無數次自我交戰與價值取捨,有些既有的"優勢"在路程上反而成為障礙,讓人缺乏選擇的機會。這樣弔詭的議題,在書中常常出現讓人省思,比如:

我不是因藉由貫徹自己的意志,反而是藉由放棄自己的意志,才找到自己的路。

當我們面臨重大選擇時,必須問問自己:這到底是自己真心想做的,還是因為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我也曾經好幾次站在志向的十字路口猶疑過,有時候會質疑自己有沒有那方面的天賦,但實際上決定能否勝出其實是持久的熱情。正如Peter所言:人生的志向是很奧妙神祕的,很少有人能一次就命中目標,難免都會心生疑惑或判斷錯誤。融合不同時期的經歷之後,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能力和特質,那個背後不斷驅使自己要進步或修正的動力,正是自我追尋的課題、人生最重要的動力,就像希臘神話裡奧德賽在特洛伊戰後漂流海上十年才得以回家,重點就在這漂流的過程啊。

還有另一個對於"許願"的詮釋,在當今社會上很難得有人留意這一點。大家都希望"心想事成",但其實人真的要當心自己許了什麼願,因為有時候那會變成一個災難的開始。許願潛藏很多種形式的危險。比如人常會把期盼誤當成是準備。期盼也不等於準備就緒了。作者拿差一點要做電影"與狼共舞"配樂的案例來做分享,但當時的他並沒有準備好,最後也失之交臂。但這段關於好運的本質,絕對是很好的解釋:

好運降臨並不表示事情忽然變得很容易,應該說,好運通常是以機會的形式出現,是去迎向挑戰、去做困難的事的機會。但你必須做好準備、可以接招了,才不會辜負這份好運。

我很喜歡他對於願望更深一層的想法:一般人太常把已實現的願望視為一種完結,一個歷程的終點。但假如把獲得實現的願望是為開端,視為某件事的開始,不是更有意義嗎?有點像永遠的進行式,有時候,沒能實現的願望反而是種解脫。

個人實現志向、造就天賦之後,終章環環相扣到對社會或世界的回饋,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企業主最終會投入基金會或公益,那意味著人最終希望與他人連結與扶持的渴望。我不認為是宗教或輪迴的動機,那某種程度還有自利的意味,而是身為一個人在地球上生活,自己意識到有能力為他人盡一點力量共存著的連結。

拉拉雜雜寫了一堆,總之,音樂人Peter寫了一本真誠的書,不論是成年的或是青年..."做你自己"這本書,都很適合看看啊!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不變的東西

帶寶寶出國的媽媽懶人包

占星角度看二哥的離開,SHINee 成員的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