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母親,恆常的掙扎
(嗯,我還是很想念東京啊~) 最近大家一定有注意到台灣的生育率已經成為世界最低的新聞,儘管我很疑惑有多少新聞可能是內政部的置入性行銷。不過台灣人不想生這件事,除了結構性的社會福利和經濟因素以外,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苦衷吧。 話說,台灣的上班族很拼,生小孩也要算成本,有不少媽媽覺得"如果生1個就繼續上班,生2個的話自己帶比較划算",連老家的婆婆媽媽們都覺得:"年輕人應該去工作,老媽子來帶小孩,這才符合成本概念啊!"你就瞭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氛圍,隔代教養悄悄地變成現在台灣教育常見的型態。 其實還有個隱性的現象大家都忽略了,台灣女性就職比率在全球來說算蠻高的,在亞洲國家中,台灣男女平等程度也算名列前茅。這意味著兩件事:1.女性有經濟能力,所以不用結婚或生子來給自己找麻煩;2.女性的壓力非常大,因為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小孩。前者造成結婚生子率低,後者造成不敢生太多。 現代台灣母親的永恆掙扎,就在於如何兼顧家庭和工作?或是,眼看孩子的童年已逝去一大半,到底要不要辭職當全職媽媽呢?這兩個問題,對台灣母親來說,真的是沒有完美的答案,to be or not to be? 關於自己帶小孩或者回去工作的矛盾這件事,多少個夜裡我為此輾轉難眠。本來我預計生完半年後"復出"的計畫,但現在看來時間好像一直在延後。自己帶小孩後,很深切地體認到回去上班的優與劣。回去上班當然可以,但小孩不是交給保母或婆婆媽媽幾年就ok,因為上小學後下午三點下課,還是要交給安親班吧?結果孩子要在各安親班"流浪"等爸媽下班,好悲情的童年啊。 想到這裡,我就蠻想念我們小時候的時代,下課回家有媽媽在啊,(那個年代應該很少媽媽在上班吧?)雖然媽媽好像總是忙著做家庭代工,不過至少小孩不用到補習班學才藝吧?現在回想起來,這可能是一種隱形的安全感呢。 反過來就媽媽的立場來思考看看。現在留在職場上繼續工作的媽媽是多數,像我這樣自己帶小孩的全職媽媽算是稀有動物,時代果然變了啊。女性意識抬頭,自主性也變高了,誰想在家當黃臉婆啊?請款還要看人臉色,這角色真是太弱勢了嘛。況且,一整天在家帶小孩真的頭很痛,出去工作反而可以透透氣,回家也可以跟先生說:"我可是有在賺錢啊!你也幫忙一下做點家事吧?" 所以工作這件事還關係到自尊(以及家庭地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