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三心二意

無關感情,其實我是要寫一篇敗物的懺悔史,針對自己的一時衝動以及可憐的售貨員。
怎麼會跟售貨員有關呢,因為我也當過售貨員,知道換貨這檔事有時候真的很麻煩,此時就會很厭惡這種機車客人。總之,最近我又換了幾次貨,又給人家添麻煩了,唉。
你有過換貨的經驗嗎?買了A物回去後,怎麼想都覺得剛剛也列入考慮清單的B物比較好,於是不怕麻煩地再跑一趟換成B。一旦有了這種換貨這種念頭,就算是多了一個baby要背著去、貨品大到要坐計程車...這些因素都無法阻擋我想換的決心。只要想到不會用到的東西累積在家裡,就全身不舒服。我曾經換過最重的東西是一支le creuset的媽媽鍋(老天,這麼重的東西也拿回去換喔!)沒辦法,因為買的人其實是小白,只有下廚房的我才知道鍋子重成那樣只會打消我使用它的念頭,為了很實際的使用率,我還是拿回去換成小一點的鍋子。
還記得第一次換貨的經驗,其實是高跟鞋(很詭異的選項耶)。大學時有一次在士林夜市買了一雙黑色的鞋子,我才穿到巷口,回來就覺得咬腳,當下我就察覺這雙鞋應該不太適合我,以後大概也不會想穿了吧。於是,當天我就拿回去跟小姐說我想換另一雙。
眼尖的小姐拿來瞄一下鞋跟,就跟我說不行:"這雙鞋走過了。"
"可是我才試走一下下耶"
"可是妳還是試走過了啊"
無言,只好摸著鼻子默默把鞋收回去。
雖然換貨沒成功,但印象深刻到讓我記得這麼清楚。這讓我上了一課,為了保留換貨的機會,以後在真正使用前就要下定決心啊。這顯然是我這種買東西容易三心二意的人才會得到的教訓。
我最常換貨的東西其實就是鞋子。大概是因為我對鞋子這樣東西不是很瞭解(只要穿得進去就可以,咦,又不是灰姑娘勒),也沒有太多的堅持(在我的字典裡,鞋子沒有搭配或換季的概念)。所以往往回家後認真體會一下才發現:鞋子太小、顏色不對...有人說過,花最多錢在鞋子上的女人最聰明,因為鞋子是最貼近人身體的一樣東西,舒服的鞋比其他東西都來的重要。但,殘念的是,鞋子是我最不重視的東西。想到大S那樣蜈蚣腳般的收藏鞋子,完全無法認同(還是光著腳丫在家最舒服不是嗎?)
咳咳,換貨商品其次多的是...認識我的人應該猜得出來,包包女王如我,最挑剔的當然就是包包啊!說出來可能要被笑,不過我曾經在一個櫃上換過三次包耶!很匪夷所思吧,不是我喜新厭舊,實在是因為第二次換包換到一個瑕疵品,這下子連櫃姐都良心過意不去了,我也就創下這項"光榮"紀錄。雖然這櫃服務好到沒話說,換貨換到無怨尤,但後來的瑕疵品事件也讓我對它們家的包有點怕怕的。
換貨其實還有一個(無法坦承)機車的理由,有時是因為聽到別人的(惡毒)評語,其實就是背後的藏鏡人毒舌小白啦。雖然他的審美觀小菲沒有很認同,但是,有時候...他的第一眼評語,還天殺的真有道理,還是拿回去換成另一款好了,難保其他人不會聯想到。
最近的這一回換貨就是因為他一句:"妳幹嘛買一個厚紙板包回來啊?"真要命,還真有幾分神似。雖然人家雙手把設計理念我十分欣賞,帆布包直挺挺地多優雅...最後我卡在米色包包難以照顧的理由,還是把包包連同大紙盒給扛了回去。
這麼說來,還有一次奇妙的換包經驗。那次心血來潮在SOGO隨意買了一個水藍色的大扁包,剛好有活動還可以換贈品雪餅一枚,誰料拿回去被小白批得一文不值,大意大概是說照我這樣亂買呢,還不如好好買一個名牌包。嗯,這麼說好像也蠻有道理的,那時在櫃上我大概也跟櫃姐說這類的包我已經有了耶,這樣亂買會被家人罵啦。所以,隔天我原封不動把包和雪餅一起帶回去(開玩笑,鞋子試走過事件不是假的,雪餅我也沒咬一口啊!)沒想到小姐非常乾脆,眉頭都沒皺一下、一句掙扎的話也沒說,就給我刷退了。頓時有種好像賺回幾千塊的奇妙感覺耶,這樣應該算退貨吧?
不過,不要看我換貨這麼一帆風順,同時也要承擔另一種風險:回去換,錢只會花的更多。這應該是台灣買東西不成文的換貨規定吧,在美國買東西只要在七天內,你想退就可以退,管他什麼理由。我倒是好幾次因為這樣,多花了一些冤枉錢,被迫帶了不太需要的東西(唉,還是有違自己的原則)。只能安慰自己說:拆兩次盒子,好像收到兩次禮物的感覺,東西曾經擁有也ok,換貨,其實也不是這麼糟糕嘛。
Comments